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保障13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习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依据农业生产情况的新变化,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新战略,确立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新目标,持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支持力度,不断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显著提高、物质基础更加雄厚。2013年以来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超过1200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2017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了470公斤,中国人吃不饱饭的问题彻底成为历史,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没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就无法保持一定规模的粮食生产能力,粮食安全也就无从谈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先后制定《土地管理法》、《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国办发〔2005〕52号)以及《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号)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加强耕地保护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严格保护耕地等部署要求。通过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乱占滥用耕地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耕地得到保护,我们有了底气实现“藏粮于地”。
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是决定粮食能否高产的关键。近十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农田水利条件明显改善,能正常使用的机电井、排灌站和能够使用的灌溉用水塘水库数量不断增长,为粮食实现稳产高产奠定良好基础。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2016年末,全国农村中能够正常使用的机电井659万眼,较2006年增长8.2%;排灌站42万个,增长8.9%;能够使用的灌溉用水塘和水库349万个,增长53.3%。农田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得全国灌溉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2016年全国有灌溉设施或水源、正常气候下能灌溉耕地面积占实际耕种耕地面积的55.2%。
近十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等多项扶持政策支持农业生产向机械化方向发展,联合收获机等大型农业机械数量大幅度增加,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主要农作物的机械化率大幅提高。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末,全国联合收获机114万台,比2006年增长105.3%;排灌动力机械1431万套,增长6.1%;小麦机耕、机播和机收的比重分别达到了94.5%、82.0%和92.2%。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也显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把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高强度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加大以优良品种培育为重点的农业科技研究力度,生物育种、转基因新品种培育、重大动植物疫病流行规律和防控、农业遥感和信息化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改革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范围推广旱作节水、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等先进农业技术,农业科技进步作用日益彰显。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17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达95%。
国家着力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末,全国规模农业经营户398万户;农业经营单位204万个,其中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91万家。新型经营主体数量的增加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2016年耕地规模化(南方省份50亩以上、北方省份100亩以上)耕种面积占全部实际耕地耕种面积的比重为28.6%。与小农户分散经营相比,适度规模经营在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对稳定农业生产、农产品供应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粮食生产连续跨越新台阶,我国粮食库存持续增加,充裕的粮食库存有力保障了市场供应和价格的稳定,也是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的坚实基础,但出现了部分粮食品种阶段性过剩、库存压力较大,绿色、有机、安全等优质农产品供应不足等问题。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了我国农业生产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化为结构性矛盾的重大判断,在全国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迈进。在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同时,各地围绕市场需求变化,加大市场短缺的农产品生产,强筋、弱筋专用小麦、优质稻和经济附加值较高的各类经济作物和特色作物等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16年以来主动调减非优势产区籽粒玉米播种面积3800多万亩,增加大豆种植面积2100多万亩,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正在加快形成。
尽管今年夏粮和早稻略有减产,但从监测情况看,玉米长势总体要好于上年,加之有好的政策,不断增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的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推进的农业改革创新,特别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粮食生产仍将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面总体良好。
微博
微信
QQ空间
山东省财政2000万元支持大豆良种基地 【山东省财政2000万元支持大豆良种基地】为促进制种产业发展,稳定大豆种子供应,省财政累计拨付2000万元,支持济宁嘉祥县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2019-08-11综合资讯农业资讯
山东省财政2000万元支持大豆良种基地 【山东省财政2000万元支持大豆良种基地】为促进制种产业发展,稳定大豆种子供应,省财政累计拨付2000万元,支持济宁嘉祥县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2019-08-11综合资讯农业资讯
西藏着力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益 【西藏着力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益】日前,由中华全国供销总社综合培训中心和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主办、自治区供销合作社承办的“农产品产销对接与区域品牌创建培训班”在拉萨举办,旨在通过培训进一步做好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益,推动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 2019-08-10综合资讯最新资讯
西藏着力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益 【西藏着力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益】日前,由中华全国供销总社综合培训中心和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主办、自治区供销合作社承办的“农产品产销对接与区域品牌创建培训班”在拉萨举办,旨在通过培训进一步做好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益,推动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 2019-08-10综合资讯最新资讯
西宁大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西宁大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优化种植结构,发展生态养殖,打造地方品牌,推进产业融合……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转型升级,释放农村产业发展新活力,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推动农村产业优质高效发展。 2019-08-10综合资讯国内农业
西宁大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西宁大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优化种植结构,发展生态养殖,打造地方品牌,推进产业融合……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转型升级,释放农村产业发展新活力,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推动农村产业优质高效发展。 2019-08-10综合资讯国内农业
河北省将培育六大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河北省将培育六大乡村旅游特色品牌】从8月6日召开的全省乡村旅游发展暨民宿质量提升交流活动上获悉,河北省将以“周末在冀”乡村旅游品牌为统领,开发培育太行山水人家、长城文化老家、坝上草原牧家、湖泊湿地船家、华北田园农家、海滨海岛渔家六大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形成特色鲜明、... 2019-08-10综合资讯农业资讯
河北省将培育六大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河北省将培育六大乡村旅游特色品牌】从8月6日召开的全省乡村旅游发展暨民宿质量提升交流活动上获悉,河北省将以“周末在冀”乡村旅游品牌为统领,开发培育太行山水人家、长城文化老家、坝上草原牧家、湖泊湿地船家、华北田园农家、海滨海岛渔家六大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形成特色鲜明、... 2019-08-10综合资讯农业资讯
大连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大连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立足市情农情,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连市先后出台《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和《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纲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2019-08-09综合资讯国内农业
发表评论 已有 0人 参与评论,点击查看>> |